一、别名

雷矢(《范子计然》)、雷实(《吴普本草》)、竹苓(《纲目》)、竹林子、竹铃芝(《中药志》)、木连子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白蘑科真菌雷丸(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.)的干燥菌核。秋季采挖,洗净后晒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寒,味苦,有小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杀虫消积。

主治

  • 寄生虫病:绦虫病、蛔虫病、钩虫病。

  • 小儿疳积、胃中热。

  • 现代应用:肿瘤辅助治疗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追虫丸(《证治准绳》):雷丸、槟榔、牵牛子、木香,治一切虫积。

  • 雷丸驱绦方:雷丸粉15g(成人),晨起空腹用温开水送服,间隔4小时再服1次,连服3天(儿童每岁1-2g,最大量不超过10g)。

  • 雷丸杀虫散:雷丸粉8g + 南瓜子粉30g,拌匀后分2次冲服,治混合虫积(绦虫合并蛔虫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内服

  • 一般用量:15~21g,不宜入煎剂(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雷丸素)。

  • 研粉服用:每次5~7g(驱杀绦虫每次12~18g),饭后用温开水调服,每日3次,连服3天。

  • 特殊用法

    • 小儿蛔虫病:雷丸粉6g + 使君子粉3g,拌匀冲服,连服2天。

    • 寄生虫病便中见白色节片、腹痛:雷丸粉15-20g,空腹冲服,每日3次,连服3天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禁用人群

  • 孕妇慎用、脾虚便溏者忌用、婴幼儿禁用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少数人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、腹胀(发生率<3%),停药后可自行缓解。

  • 与酸性药物(如维生素C)同服会降低药效,需间隔2小时服用。

  • 与泻药联用需间隔1小时,避免肠道排空过快影响药效。

  • 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八、炮制

古代炮制方法

包括甘草水浸再酒拌蒸制、熬制、烧炭、炮法、炒制、醋浸制、醋煮制、醋炙制、酒蒸制、苍术制、米泔苍术复制等。

现代炮制方法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,粉碎。

炮制目的

降低毒性,增强药效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真品雷丸: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,直径1~3cm。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。质坚实,不易破裂,断面不平坦,白色或浅灰黄色,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。气微,味微苦,嚼之有颗粒感,微带黏性,久嚼无渣。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。

  • 伪品吕宋果:种子呈不规则卵圆形,表面黄棕色或灰黑色,有稍隆起的细皱纹。质坚硬,纵剖面可见角质状、棕色的胚乳。味极苦,有剧毒。

显微鉴别

粉末灰黄色、棕色或黑褐色。菌丝黏结成不规则团块,无色,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。散在的菌丝较短,有分枝,直径约4μm。草酸钙方晶细小,直径约至8μm,有的聚集成群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雷丸饮片: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保存,防潮、防霉变。

  • 雷丸片(如藏旗):密封,在阴凉处(不高于20℃)保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主要含雷丸素(一种蛋白酶,含量约3%),为驱绦虫的有效成分。还含有水分6.5%、灰分4.0%、醚浸出物0.6%、醇浸出物22%。

药理作用

  • 驱虫作用:雷丸素在pH 8的溶液中作用最强,酸性溶液中无效,0.06μg在10ml弱碱性(pH 8)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。

  • 其他作用:临床试验表明对肿瘤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
临床应用

主要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(如绦虫病、蛔虫病、钩虫病)、小儿疳积、胃中热,以及肿瘤的辅助治疗。

十二、总结

雷丸是一味具有显著杀虫消积功效的中药,主要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及小儿疳积。其有效成分雷丸素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最强,高温易破坏,因此不宜入煎剂,需研粉服用。使用时需严格注意禁忌人群(孕妇、脾虚便溏者、婴幼儿)及药物相互作用(避免与酸性药物同服)。现代研究表明,雷丸还具有辅助治疗肿瘤的作用,但其毒性较强,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确保用药安全。

十三、附图

饮片

中药-雷丸-饮片.jpg

中药-雷丸-饮片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