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荔仁、枝核、大核、荔核、荔枝子。
二、入药部位
无患子科植物荔枝(Litchi chinensis Sonn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夏季采摘成熟果实,除去果肉及假种皮,洗净,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甘、微苦,归肝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行气散结、祛寒止痛。
主治
寒凝气滞之疝气痛、睾丸肿痛:如寒疝、气疝、狐疝等。
胃脘久痛、痛经、产后腹痛:适用于肝郁气滞、寒凝肝脉引起的胃脘冷痛、痛经及产后腹痛。
其他应用: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慢性肝炎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小茴香:增强温中散寒、行气止痛之功,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、睾丸肿痛。
配川楝子:疏肝理气、散结止痛,治肝郁气滞之胃脘痛、疝气痛。
配橘核:行气散结、止痛,治疝气痛、睾丸肿痛。
配木香:行气止痛,治气滞胃脘痛。
配香附:疏肝理气、调经止痛,治肝郁气滞之痛经、产后腹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
煎汤:5~10g,或入丸、散。
研末:1.5~3g,温开水送服。
外用
- 研末调敷,治睾丸肿痛、疮疖等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
阴虚火旺者(症见口干、五心烦热、盗汗等)慎用。
孕妇忌用,以防动胎气。
注意事项
荔枝核性温,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上火(如口干、便秘)。
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寒凉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八、炮制
古代炮制方法
盐炙法:取净荔枝核,用盐水拌匀,闷透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,取出晾干。
炒制法:取净荔枝核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爆,呈棕黄色,取出晾凉。
现代炮制方法
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
盐炙:取净荔枝核,用盐水拌匀,闷透,置锅内用文火炒干,取出晾凉。
炮制目的
生品:行气散结力强,多用于疝气痛、睾丸肿痛。
盐炙品:增强入肾经作用,多用于肾虚疝气、睾丸肿痛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外形:呈长圆形或卵圆形,略扁,长1.5~2.2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,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细小颗粒状突起。
质地:质坚硬,难破碎。
断面:呈灰棕色或棕褐色,可见车轮状纹理(由放射状的维管束及纤维束形成)。
气味:气微,味微甘、苦、涩。
显微鉴别
粉末特征:棕褐色。
石细胞:类方形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20~60μm,壁厚,纹孔明显。
纤维:束状,直径10~25μm,壁厚,木化。
导管:多为梯纹或网纹,直径20~50μm。
淀粉粒:单粒,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~10μm,脐点不明显。
十、贮藏
荔枝核饮片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盐炙荔枝核:密封保存,防潮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皂苷类:如荔枝核皂苷A、B、C等。
鞣质类:如鞣花酸、没食子酸等。
有机酸类:如苹果酸、酒石酸、柠檬酸等。
其他:脂肪油、糖类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如锌、锰、铜)等。
药理作用
降血糖作用:荔枝核皂苷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,降低血糖水平,对2型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调血脂作用:抑制胆固醇合成,降低血清总胆固醇(TC)、甘油三酯(TG)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水平。
抗氧化作用:清除自由基,减少脂质过氧化,保护肝细胞。
抗炎作用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的释放,减轻炎症反应。
护肝作用:改善肝功能指标(如ALT、AST),减轻肝纤维化。
临床应用
糖尿病:单用或与降糖药联用,改善血糖控制。
高脂血症:降低血脂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。
慢性肝炎:改善肝功能,缓解肝区疼痛、乏力等症状。
妇科疾病:治疗痛经、产后腹痛等。
十二、总结
荔枝核是一味以行气散结、祛寒止痛为核心的中药,适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疝气痛、睾丸肿痛及肝郁气滞的胃脘痛、痛经等。其性温,阴虚火旺者及孕妇需慎用或忌用。现代研究表明,荔枝核具有降血糖、调血脂、抗氧化、抗炎等多重药理作用,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。使用时需注意炮制方法(如盐炙增强入肾作用),并遵循医嘱控制用量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