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莲房又称莲蓬、莲蓬壳、莲壳,是莲的干燥花托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花托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性温,味苦、涩。

  • 归经:归肝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止血散瘀

    • 促进血小板聚集,缩短凝血时间,改善出血症状(如崩漏、月经过多、便血、尿血)。

    • 消散瘀血,适用于跌打损伤等瘀血阻滞病症。

  2. 收敛固涩

    • 减少体液流失,适用于多汗、腹泻等症状。
  3. 清热解毒

    • 缓解热毒引起的疮疡肿痛、咽喉肿痛及皮肤湿疮。
  4. 利尿消肿

    • 促进尿液排出,改善水肿,尤其对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有效。
  5. 调节血脂

    • 抑制胆固醇吸收,促进脂质代谢,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治崩漏或月经过多

    • 莲房炭 + 荆芥穗炭:研末吞服,增强止血效果。
  2. 治小儿夏季泄泻

    • 生莲房 + 沙参、麦冬、知母、竹叶、石斛、川连:煎汤内服,清热止泻。
  3. 治血崩

    • 莲房 + 棕皮(烧灰)、香附子(炒):研末调服。
  4. 治消渴症(糖尿病)

    • 莲房 + 葛根、枇杷叶、炙甘草、天花粉、黄芪:煎汤内服,生津止渴。
  5. 治痔疮

    • 莲房 + 荆芥、枳壳、薄荷、厚朴:煎汤熏洗患处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1. 煎汤内服

    • 剂量:10-15克。

    • 方法:加水煎煮30分钟,滤渣温服,适合长期调理。

  2. 研末吞服

    • 剂量:3-6克,分次服用。

    • 方法:研磨成细粉,直接吞服或装入胶囊,可与蜂蜜调服以减轻苦味。

  3. 药膳食用

    • 搭配:与糯米、红枣同煮,如莲房炖鸡、莲房薏米粥。

    • 功效:兼具食疗与药用价值,适合体质虚弱者调养。

  4. 外用敷贴

    • 方法:炒炭后研粉,用香油或黄酒调成糊状,外敷于溃疡或创伤处。

    • 注意:敷贴前清洁患处,每日换药1-2次,避免感染。

  5. 配伍使用

    • 配伍原则:常与侧柏叶、地榆等止血药配伍,增强疗效。

    • 示例:崩漏可加艾叶,便血可配槐花,需遵医嘱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孕妇禁用

    • 莲房性凉,可能影响胎儿发育,导致流产风险。
  2. 小儿慎用

    • 小儿免疫力未完全发育,易受寒凉药物影响,需严格遵医嘱。
  3. 过量禁忌

    •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体温过低、乏力、皮肤苍白,避免长期大量使用。
  4. 药物相互作用

    • 服药期间避免与莲房同服,可能影响其他药物吸收。
  5. 体质禁忌

    • 血压低、血液稀薄者慎用,以免加重症状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莲房(生品)

    • 方法:除去杂质,切碎块,直接使用。
  2. 莲房炭(炒炭/煅炭)

    • 煅炭法

      • 置铁锅内,盐泥封固两锅结合处,文武火煅至白纸或大米焦黄,停火晾凉。
    • 炒炭法

      • 武火炒至外表焦黑、内部焦褐,喷水灭火星,晾干后使用。
    • 目的:增强止血作用,减少寒凉之性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外观:倒圆锥状或漏斗状,直径5-8cm,高4.5-6cm。

    • 表面:灰棕色至紫棕色,具细纵纹及皱纹,顶面有多数圆形孔穴(果实脱落痕迹),基部有花梗残基。

    • 质地:质疏松,破碎面呈海绵状,棕色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纤维束:直径11-35μm,具纹孔。

    • 化学试剂反应:粉末加乙醇温浸后,滤液加镁粉和盐酸显红色(黄酮类成分反应)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  • 方法:置干燥处,防潮。

  • 注意:避免与潮湿环境接触,防止霉变或虫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

    • 主要含鞣质、黄酮类(如芦丁、槲皮素)、生物碱、多糖等。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止血:缩短凝血时间,促进血小板聚集。

    • 抗炎:减轻炎症反应,缓解疮疡肿痛。

    • 降脂:抑制胆固醇吸收,调节脂质代谢。

    • 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
    •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细胞老化。

十二、总结

莲房为传统化瘀止血药,性温味苦涩,归肝经,主治出血、瘀血、疮疡、水肿等症。其用法多样,可内服、外用或配伍,但孕妇、小儿及体质虚弱者需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止血、抗炎、降脂等作用,临床应用需结合体质与症状,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莲房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莲房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