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菱角、水菱、风菱、芰、水栗、铁菱角(地方性称呼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果实(菱角)为主,兼用果壳、果柄、茎及叶柄。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,顶端中央突起,两侧有刺,表面绿白或紫红色,果壳坚硬木化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、凉。

  • 归经:脾、胃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健脾益胃:补脾益气,改善脾虚泄泻。

  2. 除烦止渴:清暑解热,缓解暑热烦渴及酒精中毒。

  3. 解毒:辅助治疗痢疾、皮肤赘疣等。

  4. 抗癌:抑制胃癌、食道癌等肿瘤细胞增殖。

主治

  • 脾虚泄泻: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。

  • 暑热病症:中暑、口渴、咽痛。

  • 癌症辅助:食道癌、胃癌、乳腺癌。

  • 其他:酒精中毒、痢疾、皮肤赘疣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食管癌

    • 菱实、紫藤、诃子、薏苡仁各9g,煎汤内服。
  2. 消化性溃疡/胃癌

    • 菱角60g + 薏苡仁30g,水煎代茶饮。
  3. 皮肤赘疣

    • 水煮菱角100g/日 + 薏米30g,外敷或内服。
  4. 脾虚泄泻

    • 鲜菱肉90g + 蜜枣2枚,磨糊煮熟,每日3次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9-15g,大剂量可用至60g;或生食。

  • 特殊用法

    • 清暑:生用,取鲜菱角60g。

    • 补脾:熟用,炒黄或制粉后使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、中焦气滞者慎服。

    • 低血压患者(菱角皂苷具扩血管作用)。

  2. 相互作用

    • 避免与猪肉、寒性食物(如绿豆、苦瓜)同食,可能引发腹泻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慎用(含异体蛋白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基础炮制:除去外壳,取仁炒黄。

  2. 现代工艺

    • 制粉:淀粉糊化度提升至91%,便于保存及食用。

    • 泡酒:多酚溶出率达76%,增强药效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果实:扁倒三角形,两角平展或微弯,表面绿白或紫红色,果壳坚硬木化。

  • 果壳:断面分层明显,分表皮层、角质层、韧皮层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菱壳:扫描电镜显示表皮微裂纹,成熟度影响皮层厚度及孔隙结构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10-15℃冷藏,湿度≤85%,保质期21天。

  • 延长保存:晒干后密封,可保存半年以上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主要成分:淀粉、蛋白质、多糖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、鞣质、α-葡萄糖苷酶抑制剂。

  • 活性物质

    • 多糖:免疫调节,抗肿瘤(如茯苓聚糖)。

    • 黄酮:抗氧化,抗炎(如槲皮素)。

    • 鞣质:收敛止泻(如菱壳鞣质)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癌

    • 醇提物抑制胃癌SGC-7901细胞增殖(IC50=25μg/ml),诱导G2/M期阻滞。

    • 多糖增强自然杀伤(NK)细胞活性(提升2.1倍)。

  2. 代谢调节

    • 降低血糖(2型糖尿病,2小时血糖降17%)。

    • 降低LDL-C(高脂血症,有效率41%)。

  3. 胃黏膜保护

    • 提取物提升胃蛋白酶活性28%,维持胃液pH值3.5-4.0。

十二、总结

菱角为药食同源植物,生用清暑解渴,熟用补脾益胃,兼具解毒抗癌之效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、黄酮等成分在肿瘤辅助治疗及代谢调节中潜力显著,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及癌症辅助治疗。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限制,炮制后更易保存及吸收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菱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