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金寄奴、乌藤菜、六月雪、九里光、白花尾、炭包包、千粒米、斑枣子、细白花草、九牛草、苦连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全草:菊科植物奇蒿(Artemisia anomala S. Moore)的干燥带花全草。夏、秋季花期采收,洗净后鲜用或晒干,切段备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微苦,温。

  • 归经:心、肝、脾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破血通经:治疗血滞经闭、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。

  2. 散瘀止痛:缓解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。

  3. 止血消肿:用于创伤出血、尿血及痈肿疮毒。

  4. 消食化积:改善食积腹痛、赤白痢疾。

主治

  • 妇科疾病:血瘀经闭、产后瘀阻腹痛、恶露不尽。

  • 外伤疾病: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创伤出血。

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食积不化、腹痛泻痢。

  • 其他:尿血、痈肿疮毒、风湿性关节炎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产后腹痛

    • 刘寄奴、知母、当归各等分,煎汤内服(《蕙怡堂经验方》)。
  2. 跌打损伤

    • 刘寄奴与延胡索、骨碎补配伍,增强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之效。
  3. 血瘀经闭

    • 刘寄奴配伍川芎、桃仁、红花,煎汤内服。
  4. 创伤出血

    • 刘寄奴与五倍子、茜草研末外敷。
  5. 痢疾

    • 刘寄奴单味煎汤或与白茯苓、艾叶配伍(如《圣济总录》刘寄奴汤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;研末吞服1-3g/次,每日不超过2次。

  • 外用:适量捣敷或研末撒布患处。

  • 泡酒:与骨碎补、玄胡索等同泡,每日饮用量不超过50mL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气血虚弱、脾虚泄泻者慎服。

    • 孕妇禁用(活血作用可能导致流产)。

  2. 注意事项

    • 避免与寒凉药物(如绿豆、苦瓜)同用,可能降低药效。

    • 空腹服用可能刺激胃肠,建议饭后服用。

八、炮制

  1. 净制与切制

    • 除去杂质及残根,洗净后切段,干燥。
  2. 酒制

    • 拌酒蒸制(从巳时至申时),增强破瘀通经作用。
  3. 历史炮制

    • 宋代有锉、略炒法,明代去枝法,清代研磨热水泡法,现代以净制为主。

九、鉴别

南刘寄奴(奇蒿)

  • :圆柱形,具纵肋,棕黄色,质硬脆,折断有髓。

  • :互生,卵状披针形,边缘锯齿,被白色毛茸。

  • :头状花序钟状,密集成圆锥状,白色管状花,瘦果圆柱形。

北刘寄奴(阴行草)

  • :黑色,多分枝,被短柔毛。

  • :对生,羽状深裂,裂片细长。

  • :黄色唇形花,蒴果长椭圆形,二纵裂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阴凉干燥处,防霉变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霉变药材禁止使用,贮藏期间避免潮湿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活性成分:黄酮类(如槲皮素)、挥发油、鞣质、香豆素、三萜类。

  • 其他:多糖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如铁、锌)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炎镇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缓解炎症反应。

  2. 促进伤口愈合:加速血肿吸收,减轻肿胀。

  3. 调节消化:增强胃蛋白酶活性,改善食积。

  4. 抗凝血:延长凝血时间,抑制血小板聚集。

临床应用

  • 妇科疾病:治疗产后瘀阻、经闭(配伍四物汤)。

  • 外伤疾病:跌打损伤、创伤出血(外敷或内服)。

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腹泻、痢疾(单味或配伍白术)。

十二、总结

刘寄奴为活血化瘀要药,以奇蒿全草入药,性温味苦,归心、肝、脾经。其功效涵盖破血通经、散瘀止痛、止血消肿及消食化积,广泛应用于妇科、外伤及消化系统疾病。现代研究支持其抗炎、镇痛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,但需注意孕妇及气血虚弱者禁用。炮制后药效增强,贮藏方便,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之一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刘寄奴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刘寄奴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