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石硫黄、石流黄、流黄、石留黄、昆仑黄、黄牙、黄英、烦硫、石亭脂、九灵黄童、山石住、黄硇砂、将军、白硫黄、天生黄、硫黄花、硫黄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,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,或用含硫矿物加工制得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酸,温。有毒。

  • 归经:肾、大肠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外用:解毒杀虫疗疮,止痒。用于疥癣、湿疹、恶疮等皮肤疾病。

  2. 内服:补火助阳通便。用于肾阳虚弱、脾肾阳虚、寒喘、便秘等。

主治

  • 皮肤病:疥癣、湿疹、恶疮、花斑癣、黄水疮等。

  • 内科疾病:肾阳虚弱、脾肾阳虚、寒喘、便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坐骨神经痛、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、白癜风、阳痿、遗尿、便血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皮肤病

    • 与雄黄、地肤子、蛇床子、花椒等配伍,治疗疥癣、脂溢性皮炎、湿疹等。
  2. 内科疾病

    • 与其他中药配伍,治疗慢性气管炎、阳痿、遗尿、便血等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入丸、散,1.5-3g/次。

  • 外用:研末撒,油调敷,或烟熏。具体使用需遵医嘱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对硫磺过敏者禁用。

    • 孕妇忌用。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(如有咽干口燥、舌红少苔、失眠盗汗、五心烦热等)不宜服用。

  2. 注意事项

    • 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导致皮肤刺激、下泄。

    • 避免与其他外用药合用,以免降低疗效或产生毒性物质。

八、炮制

  1. 古代炮制方法

    • 不加辅料制:炒、烧、煅、煨、蒸、煮、浸、研等。

    • 加辅料制:醋、酒、百部、豆腐、甘草、荞麦、益母草、寒水石等。

  2. 现代炮制方法

    • 豆腐制:硫黄与豆腐同煮,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,漂净,阴干。每100kg硫黄,用豆腐200kg。

    • 猪大肠制:硫黄灌入猪大肠内,煮后晾干,或反复煮三次。

    • 萝卜制:硫黄与萝卜共煮,至萝卜烂时取出,晒干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外观:不规则块状,黄色或略呈绿黄色,表面不平坦,呈脂肪光泽,常有多数小孔。

  • 质地:体轻,质松,易碎,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。

  • 气味:有特异的臭气,味淡。

燃烧鉴别

  • 燃烧时易熔融,火焰为蓝色,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药材应干燥,空气要流通,堆垛空间不能太高,以防自燃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主要含硫(S),并含碲(Te)与硒(Se)。商品中可能含有杂质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炎:抑制炎症发生,减轻炎症症状,对气管哮喘、胸膜炎、肺炎等有效。

  2. 解毒:抵抗毒素侵害,抑制肝脏中毒素积累。

  3. 止血:促进血液凝固,控制出血。

  4. 润肠通便:缓解肠燥便秘。

  5. 改善血液循环: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相关症状。

临床应用

  • 皮肤病:治疗疥癣、湿疹、花斑癣等。

  • 内科疾病: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坐骨神经痛、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、阳痿、遗尿、便血等。

十二、总结

硫黄为有毒矿物药,外用解毒杀虫疗疮,内服补火助阳通便。需严格注意禁忌人群(过敏者、孕妇、阴虚火旺者)及用法用量,避免长期或大量使用。炮制后可降低毒性,现代研究支持其抗炎、解毒、止血等多种药理作用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硫黄-药材.jpg

中药-硫黄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