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龙胆草、苦龙胆、地胆草、四叶胆、草龙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龙胆科植物龙胆、三花龙胆或条叶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,寒。

  • 归经:肝经、胆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热燥湿,泻肝胆火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湿热黄疸、阴肿阴痒、带下、湿疹瘙痒。

    • 肝火目赤、耳鸣耳聋、胁痛口苦。

    • 高热抽搐、小儿急惊风、带状疱疹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龙胆泻肝汤(《医方集解》):配伍黄芩、栀子、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、当归、生地黄、柴胡、甘草,治肝胆实火上炎及湿热下注。

  2. 龙胆丸(《圣惠方》):配伍牛黄、龙齿,治小儿惊热不退、变痫。

  3. 凉惊丸(《药证》):配伍防风、牛黄、钩藤,治惊疳热、目赤潮热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3~6g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研末敷或煎水洗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及阳虚无火者禁服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孕妇慎用,以免苦寒伤胎。

    • 用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及烟酒。

    • 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头痛、颜面潮红、昏眩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龙胆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后切段,干燥。

  2. 酒龙胆:喷淋黄酒拌匀,文火炒干,增强保肝作用,缓和苦寒之性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

    • 龙胆:根圆柱形,表面淡黄棕色,有横皱纹,断面皮部黄白,木部浅黄。

    • 坚龙胆:表面无横皱纹,外皮膜质易脱落,木部黄白易分离。

  • 显微鉴别

    • 横切面:外皮层细胞纺锤形,内皮层细胞分隔成多个小细胞;韧皮部宽广,木质部导管呈网纹或梯纹。

    • 粉末:导管直径约45μm,外皮层细胞分隔成2-20个子细胞,内皮层细胞分隔成2-18个子细胞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处,避光、防潮、防鼠、防虫。

  • 管理:定期检查,高温高湿季节密封保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要含龙胆苦苷(≥3.0%)、獐牙菜苦苷、龙胆碱等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炎抗菌:抑制多种细菌及炎症因子。

    • 保肝利胆:减轻肝细胞损伤,促进胆汁分泌。

    • 抗肿瘤: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抑制增殖。

    •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护细胞。

  • 临床应用

    • 急性黄疸型肝炎、胆囊炎、带状疱疹。

    • 化妆品中用于抗衰老、美白。

十二、总结

龙胆为苦寒之品,主清肝胆湿热及实火,临床广泛用于湿热黄疸、肝火目赤等症。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,脾胃虚寒者忌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、多靶点作用,尤其在保肝、抗炎领域应用前景广阔。炮制后药性缓和,酒制增强上行作用,贮藏需严格控湿防潮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龙胆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龙胆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龙胆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