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龙眼肉、桂圆、益智、蜜脾、龙眼干、圆眼。
二、入药部位
龙眼的假种皮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温。
归经:归心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。
主治:
气血不足,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,血虚萎黄。
脾虚泄泻,食少倦怠,消化不良。
神经衰弱,贫血,产后浮肿,血小板减少。
五、相关配伍
龙眼肉 + 红枣:补气养血,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萎黄、心悸失眠。
龙眼肉 + 酸枣仁:宁心安神,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效果显著。
龙眼肉 + 枸杞:滋阴润燥,缓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咽燥。
龙眼肉 + 莲子、芡实:治贫血,心悸怔忡,自汗盗汗,神经衰弱。
龙眼肉 + 西洋参:制成玉灵膏,大补气血,适用于年老体衰或产妇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克;或熬膏、浸酒、入丸、散。大剂量可用至30-60克。
外用:研末撒敷或调敷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湿热内盛、痰火郁滞者慎用。
孕妇不宜过多食用。
热性体质、阴虚火旺、患有眼部疾病者不宜食用。
注意事项:
龙眼肉性温,过量食用易导致上火,出现口舌生疮、痤疮等症状。
服用降糖药期间需控制摄入量,因其含糖量较高可能影响血糖稳定性。
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同服时,龙眼肉中的维生素K可能减弱药效。建议服药与食用间隔2小时以上,必要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。
八、炮制
生龙眼肉:干燥后直接使用,保留原有性味,擅长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。
炮制方法:
晒干或烘干:将龙眼假种皮去除杂质,晒干或烘干至半透明状。
蜜制:与蜂蜜同炒,增强润肺止咳作用。
酒制:喷洒黄酒拌匀,文火炒干,增强活血通络作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正品:不规则块片,表面黄棕色,半透明,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,粗糙;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。质柔韧而微有粘性,常粘结呈块状。气香,味浓甜而特殊。
伪品:可能掺入糖水或其他物质以增加重量,表面颜色可能过于鲜艳或均匀,质地较硬,无正品龙眼肉的柔韧性和粘性。
显微鉴别:正品龙眼肉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薄壁细胞,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。
理化鉴别:取龙眼肉粉末少许,加水浸泡后,溶液呈淡黄色,有甜味。加入碘液,溶液不显蓝色(区别于淀粉含量高的伪品)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。
方法:
密封保存:将龙眼肉装入密封袋或玻璃罐中,置于阴凉干燥处。
低温保存:可放入冰箱冷藏,但需避免与气味强烈的食品同放。
定期检查:每3-6个月检查一次,发现霉变或虫蛀立即处理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营养成分:富含葡萄糖、蔗糖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(B1、B2、C)、矿物质(钙、磷、铁)。
活性成分:龙眼肉含有多种氨基酸、多糖、皂苷、黄酮类化合物等。
药理作用:
抗氧化作用:龙眼肉中的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,可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增强免疫力:多糖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,提高机体抵抗力。
改善记忆:龙眼肉中的某些成分对大脑有保护作用,可改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。
调节血糖:龙眼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,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辅助疗效。
临床应用:
神经衰弱:龙眼肉与酸枣仁、柏子仁等配伍,用于治疗失眠、多梦、心悸等症状。
贫血:龙眼肉与红枣、枸杞等配伍,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和其他类型的贫血。
产后调理:龙眼肉与当归、黄芪等配伍,用于产后气血不足、体虚乏力等症状的调理。
十二、总结
龙眼肉为药食同源之佳品,性温味甘,归心脾经,以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为要。临床广泛用于气血不足、心悸失眠、脾虚泄泻等症。使用时需注意适量,避免过量导致上火,湿热体质及孕妇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,具有抗氧化、增强免疫力、改善记忆等多种药理作用。炮制方法多样,可增强不同疗效。贮藏需防潮防蛀,保持干燥通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