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蝼蛄的别名包括:土狗、蝼蝈、螜、天蝼、梧鼠、蝼窒、蟓蛉、杜狗、炙鼠、津姑、蝼蜮、仙姑、石鼠、硕鼠、蛄、地狗、拉拉古、土狗崽、地牯牛、拉拉狗、拉蛄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蝼蛄的入药部位为蝼蛄科昆虫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的干燥全虫。通常需去除杂质、翅足,经焙制或炒制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咸,寒。有小毒。
归经:归膀胱经、大肠经、小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利水消肿:用于治疗水肿、腹水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通淋排石:适用于石淋(尿路结石)、小便涩痛。
解毒散结:外敷治疗痈肿、瘰疬、恶疮。
润肠通便:缓解便秘,尤适于湿热蕴结型。
主治
水肿:肝硬化腹水、肾炎水肿、妊娠水肿。
泌尿系统问题:尿路结石、尿闭、淋证。
外科疾病:痈肿疮毒、淋巴结结核、牙痛。
妇科问题:胞衣不下、产后尿潴留。
五、相关配伍
水肿:
蝼蛄5枚,焙干研末,饭前温开水送服1钱,以小便通利为效(《普济方》)。
配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大黄,治大腹水肿(《半边散》)。
石淋:
- 蝼蛄7枚,盐2两,焙干研末,温酒送服(《本草图经》)。
小便不通:
- 蝼蛄3枚(微炒),苦瓠子30粒(微炒),研末,冷水调服(《圣惠方》)。
瘰疬:
- 带壳蝼蛄7枚,生取肉,入丁香7粒,壳内烧过,与肉同研,贴敷患处(《救急方》)。
牙痛:
- 蝼蛄1个,旧糟裹定,湿纸包煨焦,去糟研末敷之(《本事方》)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
煎汤:6-9g(常规剂量),3-4.5g(较小剂量)。
研末:1-2g/次,每日3次,开水或米汤送服。
外用:
- 研末调敷患处,或用活体捣烂外敷。
炮制:
焙制:文火加热至老黄色,有香气。
炒制:武火炒至黄褐色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(可能引发子宫收缩)。
体虚、脾胃虚寒者慎用(可能加重腹泻、乏力)。
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小剂量测试。
注意事项:
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,需监测肾功能。
忌与甘草长期同用(可能降低药效)。
服药期间忌生冷、油腻食物,避免影响药效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去除杂质、翅足,筛去灰屑。
焙制:文火加热至老黄色,有香气逸出。
炒制:武火炒至黄褐色,或与米同炒(如湖北、陕西地区传统方法)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非洲蝼蛄:
体长2-3.3cm,宽4-10mm,头部茶棕色杂黑斑,复眼黑色有光泽。
腹部近纺锤形,浅黄色,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3-4根刺。
华北蝼蛄:
- 体长3.9-4.5cm,体色稍浅,腹部圆筒形,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1根刺。
专业鉴别
显微鉴别:检查前足开掘足结构、后足胫节刺数及腹部形态。
理化鉴别:通过氨基酸、甲壳素等成分分析确认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、防蛀。
包装:密封容器保存,避免潮湿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氨基酸:含17种,以谷氨酸、丙氨酸、亮氨酸为主。
其他成分:甲壳素(15%-20%)、多糖、钙、锌、铁及抗菌肽。
药理作用
利尿作用:增加肾小球滤过率,适用于肝硬化腹水、肾炎水肿。
溶石排石:抑制草酸钙结晶,促进小结石排出。
抗炎免疫:抗菌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,辅助治疗疖肿。
降血压: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调节高血压。
促骨折愈合:刺激成骨细胞增殖,加速骨痂形成。
十二、总结
蝼蛄为传统利水要药,具有显著的利尿、消肿、排石功效,常用于水肿、尿路结石及外科感染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体虚、孕妇禁用,且需注意炮制方法及配伍禁忌。现代研究支持其药理活性,但临床应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避免自行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