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.111 秒,为您找到 621 个相关结果.
  • 阿魏

    (《唐本草》) (校正:自草部移入此) 〖释名〗阿虞(《纲目》)熏渠(《唐本》)哈昔泥(〔时珍曰〕夷人自称曰阿,此物极臭,阿之所畏也。波斯国呼为阿虞,天竺国呼为形虞,《涅盘经》谓之央匮。蒙古人谓之哈昔泥,元时食用以和料。其根名稳展,云淹羊肉甚香美,功同阿魏。见《饮膳正要》 〖集解〗(〔恭曰〕阿魏生西番及昆仑。苗叶根茎酷似白芷。捣根汁,日煎作饼者为上。截...
  • 白石英

    (《本经》上品) 〖释名〗〔时珍曰〕徐锴云:英,亦作瑛,玉光也。今五种石英,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。 〖集解〗〔别录曰〕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,大如指,长二三寸,六面如削,白澈有光,长五六寸者弥佳。其黄端白棱,名黄石英;赤端白棱,名赤石英;青端赤棱,名青石英;黑泽有光,名黑石英。二月采,亦无时。〔弘景曰〕今医家用新安所出,极细长白澈者;寿阳八公山多大者,不...
  • 1.消瘰丸

    治瘰疠。 牡蛎(煅,十两) 生黄芪(四两) 三棱(二两) 莪术(二两) 朱血竭(一两) 生明乳香(一两) 生明没药(一两) 龙胆草(二两) 玄参(三两) 浙贝母(二两) 上药十味,共为细末,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钱,用海带五钱,洗净切丝,煎汤送下,日再服。 瘰疬之证,多在少年妇女,日久不愈,可令信水不调,甚或有因之成痨瘵者。其证系肝胆之火上升,与痰涎凝结...
  • 胡芦巴

    (宋《嘉祐》) 〖释名〗苦豆。 〖集解〗〔禹锡曰〕胡芦巴出广州并黔州。春生苗,夏结子,子作细荚,至秋采。今人多用岭南者。或云是番萝卜子,未审的否。〔颂曰〕今出广州。或云种出海南诸番,盖其国芦菔子也。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,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。今医家治元脏虚冷为要药,而唐已前方不见用,本草不著,盖是近出也。 〖修治〗〔时珍曰〕凡入药,淘净,以酒浸一宿,晒干...
  • 藊豆

    (《别录》中品) 〖释名〗沿篱豆(俗) 蛾眉豆(〔时珍曰〕藊本作扁,荚形扁也。沿篱,蔓延也。蛾眉,象豆脊白路之形也) 〖集解〗〔弘景曰〕藊豆人家种之于篱垣,其荚蒸食甚美。〔颂曰〕蔓延而上,大叶细花,花有紫、白二色,荚生花下。其实有黑、白二种,白者温而黑者小冷,入药用白者。黑者名鹊豆,盖以其黑间有白道,如鹊羽也。〔时珍曰〕扁豆二月下种,蔓生延缠。叶大如杯,...
  • 8.肝气郁兼胃气不降

    姚景仁,住天津鼓楼东,年五十二岁,业商,得肝郁胃逆证。 病因 其近族分支多门,恒不自给,每月必经心为之补助,又设有买卖数处,亦自经心照料,劳心太过,因得斯证。 证候 腹中有气,自下上冲,致胃脘满闷,胸中烦热,胁下胀疼,时常呃逆,间作呕吐。大便燥结,其脉左部沉细,右部则弦硬而长,大于左部数倍。 诊断 此乃肝气郁结,冲气上冲,更迫胃气不降也。为肝气郁...
  • 山豆根

    (宋《开宝》) 〖释名〗解毒(《纲目》)黄结(《纲目》)中药(〔颂曰〕其蔓如大豆,因以为名) 〖集解〗〔颂曰〕山豆根,生剑南及宜州、果州山谷,今广西亦有,以忠州、万州者为佳。苗蔓如豆,叶青,经冬不凋,八月采根。广南者如小槐,高尺余,石鼠食其根。故岭南人捕鼠,取肠胃曝干,解毒攻热效。 〖气味〗甘,寒,无毒。(〔时珍曰〕按:沈括《笔谈》云:山豆根味极苦,《...
  • 金樱子

    182 2024-11-11 《中药》
    一、别名 二、入药部位 三、性味归经 四、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五、相关配伍 六、用法用量 七、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配伍禁忌 饮食禁忌 八、炮制 炮制方法 炮制目的 九、鉴别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十、贮藏 十一、附图 原态 药材 一、别名 金樱子的别名包括刺榆子、金罂子、山石...
  • 12.处女经闭

    天津南开中学旁,陈氏女,年十七岁,经通忽又半载不至。 病因 项侧生有瘰疬,服药疗治,过于咸寒,致伤脾胃,饮食减少,遂至经闭。 证候 午前微觉寒凉,日加申时,又复潮热,然不甚剧。黎明时或微出汗,咳嗽有痰,夜间略甚,然仍无妨于安眠。饮食消化不良,较寻常减半。心中恒觉发热思食凉物,大便干燥,三四日一行。其脉左部弦而微硬,右部脉亦近弦,而重诊无力,一息搏逾五...
  • 罂子粟

    (宋《开宝》) 〖释名〗米囊子(《开宝》) 御米(同上) 象谷(〔时珍曰〕其实状如罂子,其米如粟,乃象乎谷,而可以供御,故有诸名) 〖集解〗〔藏器曰〕嵩阳子云:罂粟花有四叶,红白色,上有浅红晕子。其囊形如髇箭头,中有细米。〔颂曰〕处处有之,人多莳以为饰。花有红、白二种,微腥气。其实形如瓶子,有米粒极细。圃人隔年粪地,九月布子,涉冬至春,始生苗,极繁茂。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