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中医辞典 本次搜索耗时 0.101 秒,为您找到 100 个相关结果.
  • 5.镇肝熄风汤

    治内中风证(亦名类中风,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),其脉弦长有力(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),或上盛下虚,头目时常眩晕,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,或目胀耳鸣,或心中烦热,或时常噫气,或肢体渐觉不利,或口眼渐形歪斜,或面色如醉,甚或眩晕,至于颠仆,昏不知人,移时始醒,或醒后不能复原,精神短少,或肢体痿废,或成偏枯。 怀牛膝(一两) 生赭石(轧细,一两) 生龙骨(捣碎,五钱) ...
  • 82. 我应用旱莲草治痢疾效果佳

    民间流传着以单味旱莲草泡水口服治菌痢的方法,其效果之佳绝不逊色于氟哌酸、磺胺类药及芍药汤等方药,常常只需服用2~3次即可治愈。 例一 :患者陈某,男,25岁,农民。患者2日前因进食不洁而腹痛,里急后重,解黏液便带少量脓血,日十余次,肛门灼热,伴口干口苦,小便黄,舌红,苔黄腻,脉滑。大便常规检查提示为细菌性痢疾。立即将干旱莲草30克加热开水300毫升,泡15...
  • 历代诸家本草

    神农本草经〔掌禹锡曰〕旧说《本草经》三卷,神农所作,而不经见,汉书《艺文志》亦无录焉。汉平帝纪云:元始五年,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,轺传遣诣京师。楼护传称: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。本草之名盖见于此。唐李世等以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,推以为始。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,似张机、华佗辈所为,皆不然也。按淮南子云: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一日而七十毒。由是医方兴焉。盖...
  • 1.升陷汤

    治胸中大气下陷,气短不足以息。或努力呼吸,有似乎喘。或气息将停,危在顷刻。其兼证,或寒热往来,或咽干作渴,或满闷怔忡,或神昏健忘,种种病状,诚难悉数。其脉象沉迟微弱,关前尤甚。其剧者,或六脉不全,或参伍不调。 生箭芪(六钱) 知母(三钱) 柴胡(一钱五分) 桔梗(一钱五分) 升麻(一钱) 气分虚极下陷者,酌加人参数钱,或再加山萸肉(去净核)数钱,以收敛气...
  •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

    〔时珍曰〕自陶弘景以下,唐、宋诸本草引用医书,凡八十四家,而唐慎微居多。时珍今所引,除旧本外,凡二百七十六家。 黄帝素问(王冰注) 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天宝单方图 唐德宗贞元广利方 太仓公方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 扁鹊方(三卷) 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华佗方(十卷) 张仲景伤寒论(成无己注) 支太医方 张文仲随身备急方 徐文伯方 初虞世古今...
  • 2.诊余随笔

    西人谓:胆汁渗入十二指肠,能助小肠消化食物。此理《内经》未尝言之,似为中医疏忽之处,不知后世名医曾言之矣。吴鞠通《医医病书》曰:胆无出路,借小肠以为出路。此非谓胆汁能入小肠乎?至于胆汁能化食之说,中医书中亦早寓其理。《神农本经》之论柴胡也,谓:能去肠胃中结气,饮食积聚,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。夫柴胡为少阳胆经之主药,而其功效多见于肠胃者,为其善理肝胆,使胆汁流通...
  • 4.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

    治寒温实热已入阳明之腑,燥渴嗜饮凉水,脉象细数者。 生石膏(三两,捣细) 知母(一两) 人参(六钱) 生山药(六钱) 粉甘草(三钱) 上五味,用水五盅,煎取清汁三盅,先温服一盅,病愈者,停后服。若未痊愈者,过两点钟,再服一盅。至其服法详细处,与仙露汤同。 按:伤寒法,白虎汤用于汗吐下后,当加人参。究之脉虚者,即宜加之,不必在汗吐下后也。愚自临证以来,遇...
  • 1.寒降汤

    治吐血、衄血,脉洪滑而长,或上入鱼际,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,以寒凉重坠之药,降其胃气则血止矣。 生赭石(轧细,六钱) 清半夏(三钱) 蒌仁(炒捣,四钱) 生杭芍(四钱) 竹茹(三钱) 牛蒡子(炒捣,三钱) 粉甘草(钱半) 一童子,年十四,陡然吐血,一昼夜不止,势甚危急。其父通医学,自设有药房亦束手无策。时愚应邻家延请,甫至其村,急求为诊视。其脉洪长,右部尤...
  • 5、中医的以毒攻毒法

    历代医家及民间,流传的许多治疗癌症的许多方剂,大都是以攻毒为主。毒陷邪深,非攻不克,常用一些有毒的药物、药性峻猛,即所谓“以毒攻毒”法。一般说来,肿瘤用平和的药物,难以取胜,所以只要求之于有毒的药物,它们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相近,因此必须慎重地掌握用量,适可而止。 以毒攻毒的药物较多,常用的有以下几类: 动物类药有全蝎、蜈蚣、斑蝥、红娘子、守宫...
  • 2.滋膵饮

    治消渴。 生箭芪(五钱) 大生地(一两) 生怀山药(一两) 净萸肉(五钱) 生猪胰子(三钱,切碎) 上五味,将前四味煎汤,送服猪胰子一半,至煎渣时,再送服余一半。若遇中、上二焦积有实热,脉象洪实者,可先服白虎加人参汤数剂,将实热消去强半,再服此汤,亦能奏效。 消渴一证,古有上中下之分,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。究之无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,约皆渴而多饮多...